自我和谐构建的团体心理咨询,内容涵盖认识自我、增强自尊、提升自信、悦纳自我、完善自我等主题,通过一系列的体验式活动启迪学生思考,发挥同伴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触动,提升大学生的自我和谐水平。研究表明,团体心理辅导对提升大学生的自尊水平、自信心等有显著作用。综观团体心理咨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,多数还是局限在人际交往能力的改善、情绪调控等方面,而对自我和谐构建的团体心理咨询很有限,如何发挥团体心理咨询的优势,开启大学生"自我之门"成为高校团体心理咨询的重要主题。
(三)基于"教学做"一体化的"感知一体验一实践"模式
20世纪20年代,陶行知先生提出"社会即学校,生活即教育,教学做合一"的教育思想,打破了传统教育中以理论教育为核心的局面,体现了实践与理论的统一。陶行知先生的"教学做"一体化受到了学者广泛的关注,并取得显著成效。目前,"教学做体化主要应用于高职高专的教学中,偏向计算机、医疗护理等专业的教学,而在普通高校教学中的研究和应用比较有限。
高校开展大学生自我和谐教育,最终是为了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及自我和谐水平,而单纯记忆的知识、理论和方法不能直接内化为学生的心理素质,并带来其自我和谐水平的提升。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,联系"教学做体化的思想,研究者提出基于"教学做"一体化的"感知一体验一实践"模式。
1.感知层面:"教"中"学""学"中"教"。传统教学偏重以教师为主导的讲授,而忽视学生自主的学习和感知能力。学生既是知识学习的接受者,又是知识学习的构建者,在自我和谐教育上,教师所授知识应基于学生关注的自我内容,偏重学生对知识的感知。当代学生网络关系中的自我、多元文化中的自我价值观、独生子女的自我个性等,既贴近学生自我,又能引起学生的感知,教师、学生既是"教"者,又是"学"者,真正能够做到学习主客体一体化、教学合一。
2.体验层面"教、学"中体验,"学、做"中感悟。自我和谐教育最终是在学生学习、体验、感悟的基础上,促进学生行为的改变、自我的成长和完善。教师、学生在自我和谐教育中应加重实际体验,而这是以往教学中通常忽视的一个层面。在教学中,师生共同体验自我发展中的迷失、迷茫、混沌、模糊,体验自我成长中的历练、磨合、进步、收获,感悟自我和谐教育"教学做"的魅力。
3.实践层面"教学做"一体化。"教""学"最终皆归结于"做",理论与实践必将融合。自我和谐教育最终的衡量指标源于学生的成长和完善。在自我和谐教育中,我们应立足于学生自身,传授自我和谐的知识;偏重学生的体验,增强学生对自我的感悟和触动;最后从实践层面加强学生对自我的调控和应用。通过案例分析、课堂训练、团体活动、户外拓展、家庭作业等形式,丰富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。在实践环节,大学生需定期自我反思,完成相关自我评价作业;需接受他人反馈和监督,获得家长、教师、同学的自我见证实录;需接受压力和挫折,完成至少一项自我挑战;需连续审视自我的成长,完成个人的人生故事。
基于"教学做"一体化的"感知一体验一实践"模式,结合传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知识传授上的优势,融入团体心理咨询在体验感悟上的特点,将学生的自我和谐问题直接放到现实,让实践来检验,收到了学生的积极反馈。
【参考文献】
[1]郭永玉,王伟.心理学导引[M].武汉: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,2007.
[2]蔡焯基.中国人自己的心理健康标准[J].心理与健康,2012.
[3]任今今,张悦,袁爱军.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与途径[J].中国成人教育,2010(20).
[4]郭齐勇.大学的教育理念与目标[J].中国大学教学,2002(10).
[5]马艳秀,杨振斌,李焰.构建中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[J].思想教育研究,2013(3).
[6马改焕,蔡康旭.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糊综合评判指标体系建立[J].中国公共安全:学术版,2012(2).
[7]徐萍萍,马向真.和谐社会中的自我和谐蕴义[J].求实,2011(3).
[8]吴继红.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效性探究[J].江苏师范大学学报:教育科学版,2013,41.
[9]李丽.团体咨询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J].辽宁医学院学报:社会科学版,2009,7(4).
[10]张引,凌涵.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研究[J].中华文化论坛,2008(8).
[11]孙时进,范新河,刘伟.团体心理咨询对提高大学生自信心的效果研究[J].心理科学,2000,23.
[12]卢显伟."教、学、做体化教学模式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[J].
|